药材趁鲜加工,建议放开

时间:2020-04-25浏览:

作者:龙家少爷 来自:蒲公英

自古以来,植物性中药材就有在产地趁鲜切制饮片的习惯,如山药、乌药、白芍、附子等都是在产地趁鲜加工成饮片。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产地遍及全国。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治疗效果,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自古以来,植物性中药材就有在产地趁鲜切制饮片的习惯,如山药、乌药、白芍、附子等都是在产地趁鲜加工成饮片。

但是,传统上本来就不多的趁鲜切制品种,近年来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有减少的趋势。

以药典委为代表的一些部门却罔顾事实,闭门造车、不尊重市场。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仅规定64种趁鲜加工品种。

我这样说绝对是有依据的。

第一,各省市地区基层监管部门是希望放开产地趁鲜加工品种的。

从早期的《关于产地趁鲜加工中药材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亳食药监市(2016)16号),到后来的浙江省、甘肃、辽宁等省出台的中药炮制规范直接收载可以趁鲜加工的品种(不含中国药典已有品种)。还有2019年7月26日,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直接就允许企业采购趁鲜切制的中药材。这样一来,企业首先是减少了实际上在产地已经做的很好的前处理,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工作重心放到国之重器——炮炙上面,并和上一条结合起来,一批大国工匠即将诞生!回归产量的问题,如果允许企业采购趁鲜切制的中药材(大家可以灵活一点),那样产地可以解决企业70%的工作量,大家都懂得!这样地方出台的各项举动充分说明基层监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看各大产地和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

很大一部分如白芍、白术、甘草、黄芪、当归、党参、槲寄生、桑寄生等产地趁鲜加工品种市场上根本很少有个子货卖。你想买个子也比较难。

第三,罔顾事实、逼着广大饮片企业作假。

举几个例子,药典规定,地龙这个品种的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实际上产地已经将地龙破开除去腹中的泥土杂质洗净,切段,干燥。大部分中药饮片企业只需要检验合格净选包装就可以了。

但是批记录如果这样写就是没按照标准工艺生产,按假药处理。但是企业要是批生产记录按药典要求这样写就是涉及编造原始记录,也是按假药论处,药典委,你叫企业怎么活——横竖都是死!

回到主题,说说产地趁鲜加工。

全国现有近数千家饮片加工企业,大都集中在城市和县以上单位,这种分布也是及其不合理的。

一般饮片加工企业收购干药材,由原药材加工成饮片的过程中,要经过洗、浸、泡、漂、润、切、烘等工序。这些工序均对药材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使有效成分大量流失。

例如大黄、天花粉等置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其有效成分即开始溶出,在浸泡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发粘、发臭、变色等现象,尤其是在高温天气。

肉质的肉苁蓉在产地处理方式有二种: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干燥称甜苁蓉;秋季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天后取出晒干称盐苁蓉(又称咸苁蓉)。

前者切片前要浸润至透,后者更要浸漂三日,每天换水,漂去咸味至淡,俗称淡苁蓉。这类肉质的药材浸漂三天后盐分既然漂尽,对有效成分的影响自然不能低估。

正如《本草正义》中所云:“市肆皆以盐渍,乃能久藏,古书皆称其徽温,而今则为咸味久渍,温性已化除净绝,纵使漂洗极淡,而本性亦将消灭无余,故古人所称补明、兴阳种种功效,俱极薄弱,盖已习与俱化,不复可以本来之质”。可见浸漂泡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更甚者有三棱、莪术、槟榔等药材要浸泡5~20天,其有效成分的流失便可想而知了。

药材不仅通过浸泡漂润等工序至透,致使有效成分大量流失,而且接着切片后再经烘干或晒干,药物成分又要经受一次损失。

因为烘干或晒干时温度较高(一般在50~80℃),致使药物产生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最终导致挥发、升华、变色、泛油、脆裂等现象。例如广木香、荆芥、苏叶等芳香性药物在干燥时香气易失;白芍、木通等饮片易变色;牛膝、当归等饮片会泛油;山药、大黄等饮片会脆裂而破碎;丹皮、大黄、薄荷等饮片也会因加温干燥而使有效成分升华。

此外在浸、泡、漂的过程中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时间。

在切烘过程中又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燃料、设备。因此在产地采用中药材趁鲜切制法,就地趁鲜加工成饮片,加强趁鲜加工研究并在中药产地逐步推广,对于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改善中药包装,减少人力物力及能源消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趁鲜加工的优点

1. 有利于保存中药的有效成分

植物类中药多含有挥发油、生物碱、苷类、有机酸、树脂树胶、多糖类、维生素类以及无机盐类。

这些成分,在复方煎剂中都较易溶于水,不趁鲜切片,而经过长时间浸饱,然后再切片,必然使大量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而流失。

如大黄所含的蒽醌类衍生物,具有泻下作用,浸泡后切片,泻下作用明显减弱。常山浸泡7小时后,其抗疟成分常山碱丢失原含量的1/3。

趁鲜切制就能解决或部分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鲜苦参直接切片晒干,苦参的主要药用成分苦参总碱含量为2.18±0.3%,苦参总碱基本没有流失;苦参浸泡4小时后切片晒干,苦参总碱含量为1.93±0.57%,苦参总碱流失量为11.47%;苦参泡至6~7成后切片晒干,苦参总碱含量是1.33±0.5%,苦参总碱流失量为38.99%,可见,苦参趁鲜切片有效成分没有丢失,若干品水浸后再切片,其有效成分流失量是极大的。

2. 避免或减少有效成分的水解、酶解

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在浸泡过程中,有效成分会发生水解、酶解或其他一系列化学反应。

如含有皂苷的药物常伴有水解酶的存在,浸饱时,会发生酶解反应,导致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改变,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某些双糖链皂苷并无溶血作用,若经水解转变为单糖皂苷,则具有了溶血作用。黄芩含有黄芩苷和苷酶,长时间浸饱黄芩,则增强酶对黄芩苷的水解作用,使黄芩苷含量下降而影响疗效,同时,也使黄芩颜色由黄变绿。

山药含有淀粉和淀粉酶、微量碘,若用水闷浸,则淀粉酶使淀粉水解,其水解产物和微量碘作用产生粉红色,从而影响药材外观。趁鲜切制,就可以减少药物化学成分的水解、酶解及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3. 避免中药的发霉、变质

空气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孢子,若散落于药材表面,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就能生发菌丝和分泌酵素,而使药材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等分解成葡萄糖、有机酸、氨基酸等,霉菌即以此为养分,并腐蚀药材内部组织,导致药材变质。

如白芍而经长时间浸泡,再晾至半干,方才切片,极易发粘、发臭、变黑。而趁鲜切制,则能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4. 节省人力物力及能源

鲜药含水量很高,质地柔软,多数可直接或稍晾晒后切片,不经浸泡,能保持原有中药的色香味。

就地切片易于包装、储运、中转和储藏,尤其对中药的包装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次干燥、一次包装即可,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若经过两次干燥,有些药物质量也受影响,高温可使药物变色、走油、脆裂,芳香药干燥时有效成分易挥发散失。

同时鲜药切成的饮片比鲜药材直接烘晒更易干燥。例如肉苁蓉、山药、大黄等。

5. 临床应用更加便利

便利基层中小型的中药房(店)饮片供应,特别是社区、农村的中药房(店)用量少,没有加工条件和较好的技术人员而无能力加工切片。

同时产地趁鲜加工合格的饮片还能统一全国的饮片质量。

二、趁鲜加工的可行性及办法

中药材趁鲜加工,在我国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不少药物都是采用鲜切,如山药、白芍、乌药、桂枝、附子、乌头、芦根、白茅根等,茯苓、厚朴经堆放发汗后,也可鲜切。

过去,茯苓采用鲜切,片子很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槟榔传统上不采用鲜切,干切要先在水中泡5~7天,槟榔碱损失10~20%,现在,有些地方试行鲜切,结果片子切得又薄又好,有效成分也没有丢失,类似这些品种,可以推行鲜切。

趁鲜加工的药材多为大宗品种,产地比较集中,如枳实、枳壳产地在南方,茯苓多产在云南,槟榔多在海南岛、福建等,人工培育的药材品种产地更为集中,这样就为趁鲜加工创造了条件。

兴办趁鲜加工厂不需要很多投资,基层也能承受得住,只要药材部门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就可以搞起来。

趁鲜加工不需要特殊技术,只要药材主管部门,按照饮片规格,提前给产地布置好任务,再派技术人员定期做指导,各中药产地完全可以胜任。

浙江枳实、枳壳产地,传统上是药农把鲜品切成两半晒干或烘干后,由药材部门收购,这种晒干方式,烈日也要7~10天,加之南方经常阴雨,极易霉烂,烘干燃料造价又太高。

因此,中药材的趁鲜加工,首先要从重点、大宗、产地比较集中的品种开始。

要推广的鲜切品种,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将趁鲜加工的药物与原药材二次加工的饮片进行比较,如趁鲜加工的秦皮的有效成分、抑菌效价与传统切片的有效成分、抑菌效价有无差别。

不仅要对比新切的药物,还要对比鲜切后贮藏后药物与传统切制同时期贮藏的药物有无差别。经对比若鲜切质量较传统切制质量为优或无差别,就应采用鲜切。

由于植物药中富含水分,根茎类、块根类、根皮类、枝藤类以及少量的果实、菌核类都可以研究试行鲜切,尤其是以上类药物中含有易溶于水的苷类、生物碱类成分的,更适于趁鲜加工。

趁鲜加工应在药材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产地药材加工厂进行,以保证质量。

三、部分鲜品药材产地加工举例

(一)趁鲜除净非药用部分:

目前有许多药材,由于在产地未能拣洗干净,临床应用前均需重新进行拣洗,不仅浪费人力,而且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如紫花地丁、蒲公英、细辛、紫菀、秦艽等夹杂许多泥砂;漏芦、藜芦、怀牛膝、威灵仙等未去芦头、茎基;

鹿茸、狗脊、枇杷叶、石韦等未去绒毛及孢子囊;蝉蜕、蜈蚣等未去头足;

金樱子、白蒺藜、苍耳子等未去果刺;

乌梅、诃子、金樱子等未去核;附子、防己、榧子等未去表皮;

虎骨、豹骨、龟板、鳖甲等筋膜未去干净。

如此非药用部分,若在产地趁鲜加工将其趁鲜除净,定会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损失。

(二)趁鲜切制:

中药材应用于临床之前,均需加工成不同规格的饮片。

而干药材切制前又需将药材用水浸透和润透,才能进行加工。导致许多含水溶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往往在水处理或加温干燥时易于流失有效成分。

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对含上述成分的药材应在产地加工厂趁鲜进行切制,以免在重复加工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大黄、黄连、黄芪、槟榔、茯苓、天花粉、丹参、当归等。

(三)趁鲜蒸制:

对于一些富含浆汁、淀粉、多糖类的中药材,如天麻、百合、天冬、麦冬、玉竹、黄精、白芍、五味子、女贞子等,应趁鲜收购后及时蒸制,杜绝过去收购药农煮透后的加工品。

若在产地及时采用蒸制的方法取代煮透的不合理方法,既能保持有效成分的含量,又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四)及时干燥:

目前许多药材由于在产地未能及时干燥或干燥不透,往往在运输和贮存时造成霉烂、虫蛀和变质现象,而使药材失去应有的色泽和疗效。

因此在产地趁鲜加工的同时,应及时地将加工的饮片彻底干燥,以利于贮存和运输。

四、趁鲜切制可能带来的变化

中药趁鲜加工,可以大大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并且能促进中药包装的改革,保证药物运输、贮藏过程中药物的稳定性。

过去,中药产地运输中药的包装多为草包、蒲席、麻袋、塑料编织袋等,导致杂质、虫卵及非药用成分都带到了药材中,这些运输、包装办法也容易使药物有效成分丢失。

尤其是含有挥发油的药物如麻黄、荆芥、薄荷、藿香、白术等含易挥发成分的药材。

若在产地直按加工成饮片,用超高温瞬间灭菌,并采用塑料袋密闭包装,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又能防止了把杂质泥土、虫卵及非药用部分带入药材公司、医院药房、药店。

同时趁鲜加工可以为中药产地提供致富机会,我国基层劳动力资源丰富,如果各中药产地都建立起鲜切加工厂,可给农村不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总之,植物性中药趁鲜切制的优点很多,也切实可行,只要药材主管部门积极稳妥地研究,支持推广产地现有的趁鲜加工经验,扩大趁鲜加工的品种,趁鲜加工的前景不可估量。

文末感谢亳州学院老师的执笔,本文大部分资料提供和执笔工作由他们完成,也仅代表我们个人意见,与学院及公司无关。